好的,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段落意思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和描写,字数也控制在原文附近:
---
江冬秀出身乡下,是典型的小脚闺秀。她容貌平凡,身材略显臃肿,文化程度不高,连几个字都认不全。
而胡适则是留学归国的博士,外形俊朗,气质非凡,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,风度翩翩,才华横溢。
这样两个身份、背景截然不同的人,究竟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?
这要从他们的订婚说起。
江冬秀比胡适年长一岁。当两人订婚时,江冬秀只有14岁,胡适刚满13岁。
而且,胡适的姑婆正是江冬秀的舅妈,两家亲戚关系密切。
江冬秀的母亲一次走亲访友时,偶遇刚满13岁的胡适。
她见胡适眉目清秀,神采聪颖,便心生好感,决意撮合两人。
但胡适的母亲对此却没有表现出喜悦,反而迟迟不表态,令江冬秀母亲很是困惑。
展开剩余87%胡适母亲心中的顾虑主要有三个原因。
首先,江冬秀比胡适大一岁。
当时民间流传着“女大一,不是妻”的说法,认为妻子比丈夫年长一岁会带来不祥。
其次,江冬秀属虎,而胡适属兔,属相不合,令胡适母亲担心江冬秀性格刚强,会克制儿子。
第三,也是最现实的原因,胡适家境已开始衰落,而江家正当家境兴盛,胡适母亲害怕攀附门第不匹配而遭人白眼。
然而,江冬秀的母亲不愿错失这个未来女婿的良机,便邀请了胡适的叔叔和江冬秀的老师出面说合,两方苦口婆心、极力劝说。
最终,胡适母亲才同意让算命先生看八字。
算命师捋了捋长须,沉吟片刻后说:“八字相合,是一门好姻缘。”
胡适母亲依旧心存疑虑,坚持亲自拜灶神,摇签筒求问。
结果,签文吉祥,终于打消了她的顾虑,正式应允了这桩婚事。
然而,受过新式教育的胡适,怎会甘心接受包办婚姻?
他采用了“拖字诀”,想以拖延来化解这桩订婚。
没想到,江冬秀却心甘情愿地等待,甚至主动搬进胡家,作为儿媳细心照料体弱多病的胡母。
她的这份坚守和孝顺,一等就是十三年。
这十三年间,江冬秀用行动代替胡适尽孝,胡适的态度也渐渐软化。
他开始与江冬秀通信,鼓励她解开小脚,学习写白话文书信。
江冬秀不顾乡间闲言碎语,成为村里少见的“放足女子”,努力学习白话文,虽然常常错别字连篇,却用心回复胡适的信件。
在胡适母亲再三催促下,1917年,27岁的胡适与28岁的江冬秀正式成婚。
婚礼别具一格,穿着西式白纱和西装,用鞠躬代替了传统的磕头礼,这在当时极为罕见。
胡适亲自写下一副对联:
旧约十三年
环游七万里
用以表达自己这十几年游学海外后,终究回归完成婚约的心迹。
婚礼结束后,江冬秀心中难免忐忑。
毕竟胡适只是因母命才回归,她担心他会否再次将她遗弃乡下。
然而胡适没有这样做,既然结了婚,江冬秀便是他的正妻。
第二年,胡适便把她接到了北京,开始共同生活。
从一个质朴乡下妇女,到大学教授的贤内助,江冬秀经历了巨大的转变。
胡适带她结识文人雅士,游览琉璃厂的书摊,鉴赏古董,观看京剧,还带她品尝地道的烤鸭。
这一切令来自乡村的江冬秀兴奋不已,眼界大开。
然而,胡适过人的才华和魅力也带来了复杂的婚姻波澜。
他与多位女性有过情感纠葛——美国红颜知己韦莲司、才貌双全的民国才女徐芳、著名女教授陈衡哲、哲学家杜威妻子洛维茨,以及四大美女之一、徐志摩夫人陆小曼。
江冬秀对这些情感风波多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表现出极大的包容。
但1923年,当表妹曹诚英怀了胡适的孩子时,胡适提出离婚。
江冬秀听后怒不可遏,冲进厨房,抓起菜刀。
她怀抱着两岁的小儿子,牵着五岁的长子,一手挥舞着菜刀,声泪俱下地喊道:“要离婚可以,但我先杀了两个孩子,再自杀,绝不拦着你去过好日子!”
胡适顿时面如土色,吓得退避三舍,再也不敢提离婚之事。
江冬秀如此刚烈,胡适身边的人常笑他怕老婆。
胡适却坦然接受,甚至引以为荣。
他幽默地评价妻子:“年轻时她是活菩萨,怎敢不怕;中年时成了九子魔母,怎能不怕;年老后是母夜叉,怎敢不怕!”
为了证明“怕老婆”也有其文化根基,胡适收集了世界各地关于怕老婆的故事、漫画和笑话。
他发现,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里,只有德国、日本和苏联没有相关故事,由此得出结论:只有自由民主国家才有“怕老婆”的文化现象。
一次,有朋友从巴黎带回十枚刻有“P.T.T”的铜币,胡适灵机一动,觉得这正是“怕太太”的谐音。
他将铜币赠予朋友,成立了“怕太太会”,自封会长。
后来,这件趣事被台湾某报刊报道,胡适得知后非常高兴,甚至给秘书讲述他收集的意大利怕老婆故事。
胡适还创作了针对男人的“新三从四德”:
太太出门要跟从,太太命令要服从,太太说错了要盲从。
太太化妆要等得,太太生日要记得,太太打骂要忍得,太太花钱要舍得。
不过,江冬秀的彪悍只是她保护自己的外壳。
在这坚硬的表面下,隐藏着一颗柔软温暖的心,正是这份温柔让胡适深深依赖。
一次胡适病重,江冬秀亲自写信慰问,信中写道:
“你到今天也没回京,也没写信给我和叶(胡适的乳名),这四天我心急如焚。是否又病了,还是有别的缘由?我早晚都在挂念着你。你这次离开,我一天都不放心,心里既盼望又担忧,这是怎回事呢?听高先生说你今天不太好,我心如刀割。无论如何,我恳求你收到信后赶紧回京。”
信中错字连篇,却让胡适觉得格外亲切,心头涌起一股暖流,感受到家中有人牵挂的温情。
他专门为这封信写下小诗:
病中得他书,
不满八行纸。
全无要紧话,
颇使我欢喜。
无论胡适身处何种境遇,身为驻美大使还是落魄布衣,江冬秀始终陪伴在侧。
张爱玲曾赞叹道:“胡适和江冬秀,是旧式婚姻中罕见的幸福典范。”
胡适从未因江冬秀的小脚而轻视她,反而尊重并引导她。
江冬秀也紧跟胡适步伐,全心爱护照料丈夫。
在那个时代,创造了“胡适名扬天下,夫人小脚随之”的独特风景。
谁又能说这对看似不匹配的夫妻,不是一种天作之合呢?
或许,有时候“不相配”,正是一种最奇妙的“相配”。
你怎么看呢?欢迎分享你的想法和留言。
---
如果你需要,我还能帮你调整语气或增加更多细节!
发布于:天津市场外股票配资,股票实盘配资公司,配资炒股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